屏南縣甘國寶故里
甘國寶故里位于屏南縣甘棠鄉(xiāng)小梨洋村。1709年,清代名將甘國寶生于該地,至今遺留有甘國寶讀書樓、甘國寶祖墓、甘國寶祖祠等,2010年3月被命名為第三批寧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甘國寶故居 歷史回眸 甘國寶畫像 甘國寶 字繼趙,別號和庵,雍正十一年(1733年)武進士。畫虎,多以指頭為之。甘國寶祖居古田縣二十二都(今屏南漈下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生于古田縣二十六都(今屏南小梨洋村)。清賜進士出身、御前待衛(wèi),誥授榮祿大夫,曾兩遷臺灣掛印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廣東提督、福建陸路提督,兼閩閱操大臣,為清代名將。 甘國寶出鎮(zhèn)臺灣 甘國寶自幼聰穎好學,少時拜張姓秀才為師。據傳十三歲已讀完四書五經,十四歲起參加文童縣試,名列全縣第一。十八歲時,已長得身材魁梧,膂力過人,不但文采書畫俱佳,而且武藝出眾,箭法超群。雍正五年兼應武童考試入泮,七年考取乙酉科武舉人。十一年進京會試,獲癸丑科第三名,參加殿試,中二甲第八名武進士,選授御前侍衛(wèi)。 甘國寶自任御前侍衛(wèi)起,因恪盡職守,常獲嘉勉。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甘國寶首次被調任臺灣掛印總兵。國寶為提高官兵素質,于府城總鎮(zhèn)署親書“益求堂”,用以加強教練,惕勵士卒,并教民“明禮義,務耕耘”。其間,有一社民殺了一家九命,嫁禍到生番(少數民族)頭上,甘國寶通過明察暗訪,辨明案情,將真兇繩之以法,既維護了社會安定穩(wěn)定,又保護了少數民族。他深知臺灣乃高山族與漢族共處之地,為避免民族沖突,采取“嚴疆界、謹斥堠”的治理措施,加強巡查,嚴禁漢人侵入少數民族地區(qū),維護高山族與漢族的和睦關系,并把祖國大陸的先進文化和農耕技術傳播到群眾中去,主動配合當地政府開辦“義學”,提高臺灣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同時,防范海盜入侵,鞏固國防,綏靖地方,維護海島安寧。 乾隆二十六年元月,甘國寶升任福建水師提督。他借鑒治理臺灣的經驗,以海防為重,常戒勉其屬下:“防陸者,不可處于家;防海者,不可處于陸。”經常督率水師士卒風濤不避,勤巡海域,保障商船和漁民安全,保衛(wèi)海疆的安寧,得到乾隆皇帝召見,賜花翎頂戴,加授榮祿大夫。 乾隆三十年,由于國寶軍功卓著,諭旨加級。復調臺灣任掛印總兵,臺灣百姓簞食壺漿,夾道歡迎。時逢臺灣六斗門盜匪董六為患,到處奸殺擄掠,危害鄉(xiāng)民。國寶即調派中軍游擊一員及步戰(zhàn)士兵兩百名,并親自坐鎮(zhèn)六斗門營汛。查知附匪中大多迫于生計,因而采用剿撫并施之策,并廣布線民,重賞檢舉者。通過攻心戰(zhàn)術,瓦解匪幫,擒獲匪首董六,很快就肅清了六斗門之亂。為使地方不再有匪類為患,乃召集地方鄉(xiāng)紳,建立總巡、分巡、輪巡、會哨等巡查自衛(wèi)制度,防止匪盜侵害,使臺灣“盜斂跡、民居無警,兵民安揖”,海島一度安定。國寶除操心軍務之外,還關心民瘼,經常深入基層察訪民情,關注民生。 乾隆三十二年,甘國寶升任廣東提督。離臺之日,群眾送“萬民傘”和“萬民旗”,扶老攜幼到碼頭送別,并派代表同舟送至鹿耳門。 附圖7:屏南縣城關甘國寶雕像2 主要展點 附圖5:乾隆皇帝御賜福字匾 1.甘國寶故居 位于小梨洋村,清代民居,樓上正廳懸掛有甘國寶中試后上司贈給的“會魁”金字匾。 2.甘國寶祖祠 甘國寶祖祠甘氏宗祠“重統(tǒng)堂”位于漈下村祠堂正中懸有乾隆皇帝御賜“福”字金匾,為甘國寶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十二月省親帶回。 3.甘國寶祖墓 甘國寶曾祖甘良坦墓位于小梨洋后門垅。祖墓地形宛如大象頭部。通往祖墓路上的澗水旁,有兩株珍稀樹種“水松”,其樹齡已達千年以上。 附圖6:甘國寶祖墓 館藏文物 甘國寶四十多年戎馬倥惚,卻雅好文墨,擅長繪山水,尤工于畫虎。其所畫“指虎”形態(tài)萬千,有走虎、伏虎、臥虎、蹲虎、上山虎、下山虎,都能“傳其威鷙之神”,栩栩如生。其畫幅常署“指頭生活”。今屏南棠口、漈下村各珍藏其指虎畫一幅。 附圖8:甘國寶指虎畫 交通聯(lián)絡 地址:寧德市屏南縣甘棠鄉(xiāng)小梨洋村 乘車路線:乘坐屏南—甘棠客車,途經小梨洋村 開放時間:全天 聯(lián)系電話:13509583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