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媽媽湯銀釵
◎ 聞小涇
也許因為血管里同樣流淌著紅色血液的緣故,到虎貝采訪時,革命老媽媽湯銀釵的事跡一下子吸引了我。
據(jù)葉飛將軍回憶,他在閩東革命時期,多次遭難,是無數(shù)人民群眾伸出雙手挽救了他,使他免于遭難;不但挽救了他,也推動了閩東革命的蓬勃發(fā)展。
寧德虎貝中洋里村的湯銀釵就是其中的一位。
湯銀釵1888年出生于寧德霍童的一個貧苦家庭,15歲就嫁給中洋里村的葉姓人家。1932年,閩東革命蓬勃興起,她二哥、三哥、四弟都參加了革命,在哥哥弟弟的影響下,她的革命覺悟也日益提高,總想為革命做點事情。為此,她經(jīng)常上山送信下山籌糧支援游擊隊。1932年10月,她的四弟背來一個小伙子,叫“小葉”,要寄在姐姐家中養(yǎng)傷,她一口答應(yīng)下來。此后她冒著生命危險,上山采草藥,還四處向哺乳的婦女討奶水,調(diào)和中草藥給“小葉”敷上。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有如生母般的細心照料,“小葉”的腿部傷口愈合,又投入革命隊伍。這段舍命救的就是葉飛。后來,葉飛又一次負傷,也是湯銀釵又一次悉心照料,傷好后返回隊伍。土地革命時期,湯銀釵的二哥、三哥和四弟為革命相繼犧牲,他們家為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湯銀釵生有5個兒子,老三葉伯安在母親的影響下也參加了革命,任游擊隊長。因此,湯銀釵的家也成為革命的據(jù)點,從而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注意。1948年2月,國民黨軍隊輪番到中洋里村圍剿游擊隊。時年已六旬的湯銀釵帶領(lǐng)小兒子為江作宇的游擊隊送糧,隨后,又送情報到梅坑。翌日,因叛徒告密,國民黨福建省保安第五團殺氣騰騰闖進中洋里村,抓走全村群眾并押到虎貝鄉(xiāng)公所,鄉(xiāng)長周某揚言:“湯銀釵沒來換,你們一個也別想回村。這回要讓中洋里滅族。”湯銀釵為解救鄉(xiāng)親,連夜趕到鄉(xiāng)公所,正氣凜然地說:“你們要殺就殺我,不要折騰鄉(xiāng)親們。”鄉(xiāng)親們得救,她自己卻遭受懸梁吊打、釘釘拇指、開水燙背、酸醋灌鼻等酷刑,被摧殘得死去活來。敵營長說:“只要你說出游擊隊和你當游擊隊長的兒子在哪里,就可回家,還可送你30擔(dān)谷。”她不屑一顧地回答不知道,敵營長拔出刺刀說:“游擊隊到底在哪里?不說就殺了你!”她高聲說:“凡眼珠子能看到的地方,就有游擊隊!”敵營長舉起刺刀朝她劈下,她頭一偏,刀鋒劃破她左嘴角又削去半邊乳房,她倒在血泊里奄奄一息。地下黨和游擊隊發(fā)動100多名群眾將她保出就醫(yī)。
1949年8月15日,寧德迎來了解放。她兒子葉伯安帶領(lǐng)游擊隊配合解放軍解放了寧德縣城,并就任寧德縣人民政府籌委會副主任,后任副縣長。寧德縣城最大的街道也被命名為815路。
解放后,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葉飛,特地把湯銀釵接到福州家中小住,葉飛對自己的孩子說:“當年住在湯媽媽家,湯媽媽和中洋里的革命群眾即使自己餓肚子,也要給我們吃的,每次割完稻子,都要通知游擊隊來拿。”葉飛不僅找來醫(yī)生為老人體檢,還為她遭毀容的嘴唇做修補術(shù),并和妻子王于耕一起為老人量身訂做了兩套衣服。王于耕甚至當著孩子的面,叮囑他們要孝敬革命媽媽。
湯銀釵于1966年去世,享年78歲。
縱觀湯銀釵的一生,可謂是光榮的、革命的一生。家中親人為革命作出重大犧牲,她仍堅韌不拔,毫不退縮,其信念之堅定,斗志之堅忍,實令人動容,值得人們永遠懷念。
責(zé)任編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