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好家風(五)】余正健——禮賢崇儒話余氏
禮賢崇儒話余氏
杉洋位于古田縣東部,四面羅列群山,中間盆地,地形險要,古稱“杉關”。自南宋以來,走出過丞相、尚書、狀元、多名進士……為什么一個生活在小小山村里的家族,會如此人才輩出呢?這就必須從余氏家族重教禮賢崇儒的歷史淵源上探究根源了。
余氏族人倡導“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不論商賈農戶,其子弟需以讀書為要務。公元968年,杉洋余氏第六代祖余仁椿辭官回鄉(xiāng)后,自費修建了福建最早的書院之一——藍田書院;傾一生積蓄置田七十畝,定為“油燈田”,以田租作為學子學費,此創(chuàng)舉聞名八閩。“祖宗有獎勵,后賢而書香”,“油燈田”讓余氏家族學子享有優(yōu)裕的“助學金”,讀書再無后顧之憂。
余復(1152-?年),字子叔。自幼家貧,祖父和父親都是“常將筆硯代犁鋤”的私塾先生。受“油燈田”之惠完成學業(yè),在宋紹熙元年(1190年)狀元及第。余復性格光明磊落,官至秘書省著作郎,宋光宗稱其“直而不訐,拔置第一”。
南宋慶元期間,理學大師朱熹感杉洋禮賢重儒之氣,在藍田書院講學五年,對杉洋文化教育產生深遠影響。自此杉洋形成一股“人文崇孝弟,家貧亦業(yè)儒”的良好風尚,全社會尊儒重教之風斐然。
余正健
“天下師表”余正健對待儒生的態(tài)度正是傳承了余氏尊儒重教的傳統(tǒng)家風。余正?。??—1717年),字乾行,號惕齋,賜號孝白。余正健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中進士,官至順天府尹,先后任雍正、乾隆兩朝帝師,贏得清廷三代皇帝和百官的高度贊譽。
余正健歷任職務多與儒生學子有關,作為地方主考官,他整頓科場紀律,杜絕徇私舞弊,對歪門邪道深惡痛絕,拒見攜禮品求謁者,其懿德品行,使地方考風為之一振??滴跷迨辏?714年)五月,經福建巡撫張伯行疏薦,余正健遷江南提督學政。當時有個學子朱文,自小好學,聰明過人,然而家境貧寒,到了鄉(xiāng)試年,家里卻拿不出一個銅板來。當時清朝官場上有個潛規(guī)則,就是每個考生必須送主考官三十兩銀子見面禮,否則縱使篇篇珠璣也枉然。街坊鄰居看重朱文才識,大家東拼西湊了三十兩銀子給他作為見面禮。由于盤纏不足,朱文父子一路乞討到江陰應試。拜見余正健時,鞋底已經快走爛了,余正健不僅分文未收朱文的見面禮,還教訓了他一番,囑咐他好好備考。朱文尋思主考官未收他分毫,考試定然無望。等到考試張榜那天,朱文考中第一名,這才真正明白,主考余大人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后來,朱文成了江南碩儒,為清初程朱派理學家,受世人推崇。
余正健對待生員選賢任能;對待自己的老師更是恭敬有加。幼年讀私塾時,他因頑皮、好鬧,被塾師滿臉涂墨,并責罰他帶著“黑臉”回家見爹娘,結果他被父親痛打一番。當時余正健心中怨氣難平,對同學發(fā)誓:我將來要是當了大官,就一定要羞辱這個塾師!若干年后,已升任國子監(jiān)祭酒的余正健回鄉(xiāng)省親,地方官員受其當年同窗的唆使,為迎逢余正健,自作聰明地將一幅對聯(lián)貼于迎接余的轎門兩邊,聯(lián)曰:“當初墨涂面,今朝頂上珠”。余正健知道后,趕緊揭下轎門上的“對子”,跪請老師諒解地方官員的莽撞和無理……余正健恭謙的態(tài)度,讓塾師感動不已,說道:“如此襟懷,天下學子幸也!”于是攤開其揭下的對聯(lián),當場揮毫,在上、下聯(lián)首各添兩字,成了“若無當初墨涂面,哪有今朝頂上珠”。此“聯(lián)”后來成了余正健的“座右銘”!
藍田書院
雍正元年(1723年)御賜余正健為“天下師表”,意為堪天下人之楷模。士臣贊其“和而不流,清而不刻”。
時光流逝,家風永傳。前賢后效,余氏族人繼續(xù)秉承了先人崇儒尚學、孝義當先、友睦鄰里、清廉公正的家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路上村余氏族人,解放后就培養(yǎng)出博士9名,碩士13名,大學生318名。在改革開放中還涌現(xiàn)出不少民營企業(yè)家。而作為杉洋余氏崇儒尚學的象征——藍田書院,幾經劫難,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一次失毀。2011年,由藍田書院的創(chuàng)辦人余仁椿的第33代孫余云輝博士出資重建。如今這座韻味十足的書院,重煥異彩,成為向青少年傳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地。
家訓內容
重教崇儒
余氏族譜關于重教崇儒的記載:“人文崇孝弟,家貧亦業(yè)儒”“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要求余氏族人無論貧富貴賤,都要好好學習。
清廉公正
余氏族譜里對子孫的諄諄教誨最為經典的是杉洋余氏第九世祖北宋賢臣余靖所訂立的《從政六箴》——清、公、勤、明、和、慎。(余靖,北宋工部尚書,拜左丞相封少師,謚忠襄公,立廟廣東曲江。與著名文學家和當朝重臣范仲淹、歐陽修、王素進諫被貶謫。世人并稱“四諫”、“四賢”。原余氏祠堂有范仲淹題聯(lián)“八賢望重家聲遠、三諫風高世澤長”,來贊揚余靖高風亮節(jié)。)
清箴:政為民綱,清本士節(jié)。立于寡過,先乎自潔。根不堅固,枝必顛折。
解讀:清就是清廉,這是從政者的基本操守,故列于六箴之首。要求,從政余氏的族人要把廉潔清政比作樹根;根不牢固,樹枝必斷。
責任編輯:余凌古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