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服務更精準 可了解收藏體量、觀眾客流等
博物館數字化管理平臺通過驗收
上海博物館今日宣布,由其建設的國內首創(chuàng)、全面基于數據的博物館數字化管理平臺通過驗收,即將投入運用。該項目由上海博物館主持開發(fā)、萬達信息承建。
據介紹,該平臺以博物館管理為核心,以流程管理為主線,按人、館、物對數據進行分類管理。項目所采集的數據內容包括上海博物館的藏品、觀眾客流、新媒體傳播、展區(qū)觀眾的行為、文創(chuàng)產品銷售等,涵蓋了博物館收藏、研究、傳播三大功能的基本面。
通過這一系統(tǒng)可了解博物館收藏的體量,藏品與展品的比例;可以精確搜集博物館的觀眾人數,大致了解館內觀眾的實時方位;并能夠根據預設的環(huán)境預警閾值自動對出現人流擁擠的狀況進行報警,及時觸發(fā)解決預案,保證觀眾的參觀體驗安全、舒適。
通過對博物館實體空間、常設陳列的傳播能級以及網站、活動傳播效應等各種數據的長期累積,多維度分析,獲得博物館公眾服務效應的數據畫像,將為上海博物館實施基于館藏和觀眾需求的精準服務產生重要的評估及決策依據。
該項目中的“董其昌數字人文”專題子項是國內博物館在數字人文研究領域進行的一次開拓性實驗,以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為本體展開數字化研究和展現,以數字化技術輔助傳統(tǒng)的器物研究,以可見的形式展現與董其昌相關的時、地、人、事,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分析中國古代繪畫的元素及特征。這也是目前中國書畫研究中首創(chuàng)的新手段。
數字化管理平臺為上海博物館的管理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作出初步嘗試。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上博數字化管理平臺的搭建,將為未來多點辦公一體化數字管理打下相應的基礎,推動國內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探索讓文物‘活起來’的新路徑。”(記者曹玲娟)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04日 12 版)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