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質:文人至柔則無骨
趙普和范質都是宋朝早期的文臣,他們曾經都顯赫一時,官居宰相要職,但這是兩個不大一樣的文人。趙普身上太多的狡詐,太多的世故和權謀,有宋一朝的積貧積弱,始作俑者他也算是一個。我甚至以為,趙匡胤其實應該是個本質不壞的人,大約就是因為趙普的緣故,才最終糊里糊涂死了,一世英名,基本上有五成毀在趙普的手上,還有五成,是他自己造就的。趙普的事以后再說,現(xiàn)在,先說說范質。
范質的生平,與馮道似乎頗有一比。在我的記憶里,他作為后周的顧命大臣,肩負柴榮的重托,卻率了一群文武大臣,向曾經與他同朝為臣的趙匡胤三拜九叩,之后還為他當牛做馬,以換取平安到老。用術語說,這人相當識時務,堪稱一時俊杰。盡管歷事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北宋五朝,值得欣慰的是,他尚能清廉自律,尤其最終還是知羞知恥,并不象馮道那樣沾沾自喜,說什么“在孝于家,在忠于國”之類的漂亮話。范質曾說過,“人能鼻吸三斗醇醋,即可為宰相矣”,細細品味他的這句話,多少是身為貳臣的辛酸無奈,雖然這份辛酸無人認可,畢竟他是身受了,我想,他的一輩子也就是在“欠世宗一死”(趙光義語)的遺憾中度過,良心大大不安,總算還不是一個奸佞之徒。
事實上,如果細細推究,他的一生可取之處不少。他歷事五代雖然有虧于公德,但是并不是象馮道一樣自我舉薦,而是盛名所累,這是一;他居官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處事公允得體,這是二;他為官清廉,不貪不占,死后家無余財,這是三;他不結黨,不舞弊,知人善任,這是四;他對自己的所為總是愧疚在心,死后不圖虛名,這是五。如果撇開人身依附的忠奸理論,從他的政治身份分析,他為政的時期對于宋朝的穩(wěn)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階段,他的執(zhí)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趙匡胤,有宋一朝的文人待遇才有可能的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不過,從史書記載的情況看,范質的錯,似乎錯在他的心太軟。后漢皇帝昏庸殘暴,郭威率兵起事,他躲避戰(zhàn)亂,后來被郭威找到,時值大雪,郭威脫下身上的紫袍披在他身上,他一感動就歸順了后周。史書的事怎么來怎么去,等會兒再說,先假設這個細節(jié)成立,那么說明范質是一個頗重情義的人,“士為知己者死”,多少文人因為受到領袖的一句表揚而表態(tài)要拋頭顱灑熱血,何況這個領袖如此敬他、護他?從這里看來,范質錯在心太軟。
無獨有偶,在趙匡胤登基前,也有著一個細節(jié)。趙匡胤陳橋兵變,順利回師,對著范質失聲痛哭,自訴冤枉情狀。這時散武將羅彥環(huán)握劍厲聲道:“我輩沒有天子,今天必須有一個!”在這樣的情況下,范質和王溥率大臣參拜了新皇帝。從這個細節(jié)看,范質是被趙匡胤的熱淚打動,同情他被武力威脅,因此結論也是他心太軟。
說完了這兩段細節(jié),現(xiàn)在回過頭,我們再說說史書。范質除了從政,他還留下了一筆不小的知識財富,其中就包括他寫的從后梁至后周的《通錄》六十五卷,這是《舊五代史》的藍本。不過很遺憾,這些書我老人家沒有看過,不知道他是怎么寫。但是《資治通鑒》里引了一段范質對馮道的評價:“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從這段話的弦外之音,我們也不難看出范質推崇馮道以減清自己心理壓力的矛盾。那么,前面的這兩處來自史書的細節(jié),總是免不了有他做點小動作來文過飾非的嫌疑。
放在歷史的特定時間段里,范質是一個很值得批判的人物,他不忠不臣,歷事五主,盡管個人品德無可指摘,始終只能算是個配角人物。但是透過史書,我看到他至柔無力的內心世界。因為柔,他才在亂世中無力自保,才能轉身臣事他曾經的下屬,也因為柔,才讓他做出了不辨是非謬贊馮道的錯誤,甚至不排除他在史書里做手腳,搞了點混淆是非的小細節(jié)。這是他的錯誤,也是很多文人的錯誤,即使到了現(xiàn)代,曾經寫過鳳凰涅磐這樣傳世篇章的文豪也難免這般無骨。
其實,所謂的忠貳,隨著歷史推移,后人自有評說。對于其他的貳臣,當然還是切齒,比如吳三桂,比如施瑯,但對于范質,我并不很在意他的歷事五主。因為在那個政權更迭的時代,所有的忠誠都是紙上談兵,即便要一死徇國,每個國都如此短促,石敬塘、劉知遠也不是什么明君,一介文人,身無寸鐵,忠于誰,不忠于誰,由不得他自己擺布。趙匡胤自己也是奪江山于恩人之后,若要問心有愧,趙宋一朝的皇帝只怕都沒有資格挺起胸膛做人。
范質是一介書生,柔本身并不是錯,只可惜他的柔到了沒有抗爭信念的地步。同樣處在亂世,文天祥,瞿秋白等人給我們留下的是一腔正氣,撐起他們那些瘦弱身軀的,正是那一份視死如歸的信念,有這份信念在,所以他們的血肉之軀,在史書里屹立成一副副鋼筋鐵骨,成為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盡管范質個人品德不錯,最終還是被編入無骨文人之列,即使是開明如我老人家者,寫到這里也不能免俗,還是要與他劃清界限,以暗示自己的正義勇敢,標榜自己的偉岸堅強。
唉!文字便如唾沫星子,噴在歷史人物身上似乎不費吹灰之力。殺身成仁看似容易,真要從容就義,前有文天祥,后有瞿秋白,再有呢?我提筆茫然,不知道怎樣為這個章節(jié)結尾。但愿子孫后代沒有天災,沒有人禍,一萬年和平盛世,永遠沒有生死的抉擇,永遠生活在童話故事里。
責任編輯:孫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