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寧德福安彭家洋村:村民變股民 合力拔窮根
東南網
用菌種植基地看到,木質架子上一排排菇筒有序排列,菇筒上長滿姿態(tài)各異的香菇,村民們正忙著采摘,準備運往市里售賣。
彭家洋村地處福安市城區(qū)西部,2018年,在村黨支部牽頭下,彭家洋村成立仙岫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通過入股分紅和就業(yè)方式,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合作社領頭人蘭伏峰告訴記者:“目前,食用菌是合作社運行的主要項目。我們吸納16戶貧困戶作為股東,他們用國家補助的生產發(fā)展資金投入到菇棚,到年底便可拿到分紅,在菇棚出工也有工資可拿。”
今年66歲的雷寅廷是彭家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過去家里窮得叮當響,只能通過砍柴換錢維持生計。如今,他加入合作社,在菇棚里打工,除了工資,他每年還能享受合作社的收益分紅,年收入達兩萬多元。“以前我家的房子遇到刮臺風、下大雨就會漏水,現(xiàn)在我建起了2層小樓,以前想都不敢想自己能住上這樣的房子。”雷寅廷說。
“香菇相對于其他農產品來說效益更快。”據(jù)蘭伏峰介紹,每年10月到來年4月最適宜香菇生長,1個菇筒在這期間可以采摘6次,1筒產量0.6公斤,今年基地香菇生產規(guī)模已經達到4萬筒。
“我們的香菇采摘后流往福安當?shù)厥袌?,合作社也回收香菇,不愁銷路。”蘭伏峰說,以前種植其他蔬果,都因為產量不佳、存放時間短,導致銷路不好。如今村里種植香菇,加工烘干后儲存方便,銷售不成問題。
據(jù)介紹,自2018年以來,仙岫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通過入股分紅和就業(yè)方式,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xiàn)戶均年增收1.7萬元,通過技術指導水蜜桃種植等產業(yè),實現(xiàn)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年增收2.5萬元,同時增加村集體收入8.7萬元。
去年,該合作社作為精準扶貧培訓實地教學基地,吸引福安市曉陽、范坑等偏遠鄉(xiāng)鎮(zhèn)建檔立卡貧困戶前來“取經”,學習產業(yè)發(fā)展、種植技術等方面經驗。今年10月,該合作社被評為寧德市產業(yè)扶貧龍頭組織。(福建日報記者 朱子微 通訊員 陳泓)
責任編輯:劉寧芬